山城匠星 技能逐夢②|效率提升300%!00后電力工人用創新守護萬家燈火
2025-05-15 09:50:4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核心提示:
5月22日,第八屆中國·重慶職業技能大賽將在涪陵開幕。這場技能盛會,不僅是一場技藝的較量,更是一次夢想的綻放。
在這里,25個競賽項目和2個邀請賽項目將同步展開。每一位參賽選手,都將用雙手詮釋“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用汗水澆灌職業人生的無限可能。
即日起,我們將推出“山城匠星 技能逐夢”系列報道,帶您走近這些身懷絕技的參賽選手,聆聽他們的成長故事。
上午9點,國網永川供電公司的機房里,段昱同正在仔細檢查一架即將起飛的無人機,他的手指在控制屏上快速滑動,調試著最后的參數。
這是段昱同日常工作的一個普通場景。作為國網永川供電公司無人機巡檢技術的骨干,這位00后小伙將在第八屆中國重慶職業技能大賽上參加無人機裝調檢修項目的角逐。
從一個普通的電力巡檢工,到如今掌握8項專利的技術能手,段昱同用創新與專注,守護著萬家燈火。

“視覺識別+自適應巡檢”破解行業難題
2022年剛參加工作時,段昱同每天都要背著沉重的裝備徒步巡線。
“那時候最怕遇到惡劣天氣,雨天路滑,夏天高溫,一天最多只能巡查8-10基鐵塔。”回憶起傳統巡檢方式,他記憶猶新。那時,為檢查一處位于山頂的鐵塔,常常需要攀爬數小時。
轉機出現在2023年。“全域”無人機智能化巡檢理念的提出,讓傳統人巡轉變到了智能化自主巡視。
但挑戰也同時存在。“配網線路結構復雜,用三維建模不僅成本高,而且一旦線路改造就要重新建模。”他回憶說,有一次為了完成一個配電臺區線路的三維建模,團隊整整花了一個月時間,結果后來線路改造,所有工作都要推倒重來。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段昱同和團隊進行了長達半年的技術攻關。
試驗室里經常徹夜燈火通明,他們嘗試了各種方案,有時為了測試一個參數,要反復飛行幾十次。
“那段時間,我們幾乎把市面上所有的視覺識別算法都研究了一遍。”段昱同說。最終,他們開創性地提出了“視覺識別+自適應巡檢”技術。
“我們放棄了傳統的建模方式,改用輕量化AI算法,讓無人機通過視覺導航自主規劃航線。”說起這個突破,段昱同的眼睛閃閃發亮,“這樣不僅擺脫了對RTK信號的依賴,巡檢效率還提升了300%。”
“智能飛行策略”守護電網安全
在重慶首個“電力全域全自動巡檢示范場景”建設中,段昱同團隊突破了多項技術瓶頸。
最突出的是解決了山區通信受限的難題。“我們突破4G網絡連接技術,將單機巢巡檢半徑從20平方公里擴展到100平方公里。”段昱同介紹說。
另一個創新是“智能交跨策略”。通過獲取線路臺賬和地理數據,系統能自動生成交叉跨越航線,智能識別巡檢線路上方的其他線路。“這項技術將碰撞風險降低了80%。”段昱同說。
針對重慶夏季高溫的挑戰,段昱同團隊還創新性地為機場加裝防熱涂層。

“重慶夏天戶外溫度高達40多度,這個改進讓機場溫度能維持在正常使用范圍。”段昱同說,這些技術創新讓永川公司通過固定機巢實現了供區內輸變配全覆蓋,幾天的全量飛行即可完成傳統人工幾個月的工作量。
最讓段昱同記憶深刻的是2024年7月吳家鎮的搶險經歷。當時暴雨導致多處電力設施受損,傳統方式需要幾天才能完成故障排查。
“那天雨特別大,很多地方車輛都進不去。"段昱同回憶說,“我們立即出動無人機,配合‘電網一張圖’系統,通過視覺識別技術快速定位故障點,把搶修時間從‘按天計算’縮短到‘按小時計算’。”
“無人駕駛+無人機”讓電力巡檢更智能
如今,段昱同已累計完成超10000公里高壓輸電線路巡檢作業,發現重大安全隱患20余處,參與研究的無人機創新成果獲得專利8項。
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指點飛行技術”。這項技術可以通過輸入地理位置坐標,自動生成航線,特別適合應對應急、山火等特殊情況的巡檢需求。
在即將到來的第八屆中國·重慶職業技能大賽上,段昱同將參加無人機裝調檢修項目的角逐。
“比賽主要考核無人機零部件的組裝調試以及故障檢修能力。”他正在加緊練習,“這需要熟練掌握無人機的構造原理,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
段昱同特別重視這次比賽機會:“通過裝調檢修的實操,能更深入地理解無人機的工作原理,為今后的技術創新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技術創新永無止境。"段昱同說,“未來我們要實現‘無人駕駛+無人機’的移動作業平臺,通過AI技術實現‘零人工干預’的自適應巡檢。”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李黎/文
責任編輯: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