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斷貨女王”王曉蓉的甜蜜人生
2025-05-22 11:43:07 來源: 人人長壽客戶端
5月20日,重慶市長壽區江南街道五堡村4組,王曉蓉家的枇杷園。
烈日下,王曉蓉的手機不時響起訂貨電話,“王曉蓉,還有枇杷沒有?給我發一些吧!”
“真的沒了,發不出來了!”她笑著對電話那頭的客戶說。
掛斷電話,她轉身提醒正在分揀枇杷的村民:“果子要好好分,別裝錯框子,壞果子不要喲,一顆疤果都不能有!”
今年,王曉蓉的枇杷產量達到了40多噸,但她依然在訂單潮中按下“暫停鍵”。“賣出去的枇杷要保質保量,不能急功近利。”王曉蓉表示,寧可少賣一些,也要確保品質。
五堡村的“斷貨女王”
前年和去年,王曉蓉的枇杷在評比中都獲得了銀獎,而在今年一躍拿下了金獎。問及進步的原因,王曉蓉說:“本來我們就一直保質保量,堅持用有機肥,特別注意疏花疏果,才種出了一年比一年好的果子。”
在今年的江南枇杷節上,王曉蓉的枇杷一戰成名。來自重慶中心城區的客戶王勝正在院子里等待裝貨,他一次性就訂購了890件。“我試了長壽很多家枇杷,她家的品質最好,貴點也值!”
盡管訂單爆滿,王曉蓉卻依然能做到冷靜“斷舍離”。每天10多位村民齊上工,枇杷從采摘、分揀到裝箱,要經過三次嚴格的通關。別人分揀后,她總能從已經分揀出的大果類別里挑出個別尺寸不合格的。村民們笑稱她的眼睛就像一臺嚴苛的掃描儀。
淘汰的小果也沒被浪費,它們被制成枇杷酒、枇杷膏。“我們的枇杷膏要提前預定,不然肯定是沒有的。”不論是鮮果還是產品,王曉蓉的枇杷都是搶手貨,而她,也成了當之無愧的“斷貨女王”。
逆流回鄉:鄉土里種熱愛
2012年,30歲出頭的王曉蓉和丈夫回到老家五堡村。站在家鄉的山坡上,她和老公毅然決定,“還是想留在家鄉發展。”
留在老家做什么呢?他們想到了從小吃到大的枇杷。說干就干,他們先拿自己家的土地做起了“試驗”,自學枇杷種植技術,發現本地自然條件特別適合枇杷生長后,他們便承包起村里的土地,全心投入進了枇杷事業。
在枇杷遍地的五堡村,如何種出特色、種出品質?王曉蓉四處取經:積極參加區農委組織的培訓、去成都的枇杷果園學習考察,終于掌握了“疏花疏果”“果實套袋”等技術。當第一批套袋枇杷撕開紙袋時,金黃的果實驚喜到了她,“這就是我想種出來的果子!”
如今,王曉蓉的枇杷園占地有50余畝,全部種植的是大五星枇杷,年產量高達4萬公斤。同時,果園還帶動了家鄉村民增收致富。“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村民們提起這事就連連點頭。
記錄在心的“枇杷日記”
“果子要輕輕摘,不要把樹枝掰壞了。”王曉蓉耐心細致地教村民采摘,說話直來直往的她,對待枇杷卻是萬般溫柔。
提起最心酸的經歷,她記憶猶新:“滿樹果子即將采摘,卻被突如其來的‘雪蛋子’打壞。”問及當時的心情,她說:“還有什么心情啊,吃飯都沒心情!”
她告訴記者,十多年來,她從未想過放棄。這些枇杷樹成了她最深的牽掛,一天不去地里看看就不習慣。像養孩子一般養大的枇杷樹,如今回饋給她的,已經足夠讓她欣喜和滿足。
陽光下,王曉蓉的身影與成片的枇杷樹交織在一起。果園里,果農們一邊做活一邊擺起“龍門陣”,爽朗的笑聲隨風吹散,在這片富有情感的土地上,一顆枇杷,正甜透一群人的命運。
王曉蓉的甜蜜人生,是鄉村振興的微觀鏡像,她以一顆枇杷為支點,撬動了土地的價值重估。而這份“甜蜜事業”的終極啟示或許是:最好的鄉村振興,是讓這片土地重新被熱愛。記者 李秋靈 溫飆
責任編輯: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