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鹿角隧道:亞洲最大開挖斷面市政交通隧道建設的“繡花功夫”
2025-06-29 18:43:35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6月30日,中交集團暨中國交建2025年隧道施工突發事件綜合應急演練將在中交二公局承建的重慶鹿角隧道工程項目現場啟動。
這一亞洲最大開挖斷面市政交通隧道工程,以其復雜的地質條件、超大規模斷面和創新的安全管理模式,成為全國隧道工程領域關注的一個焦點。
作為重慶城市快速路八橫線的核心節點,鹿角隧道不僅承載著緩解中心城區交通壓力的使命,更以“毫米級”的精細化施工,突破重重挑戰,為現代基建樹立了技術與人文融合的標桿。

工程坐標
銅鑼山東西協同發展的“破局之鑰”
鹿角隧道工程西起南岸區八公里,東接巴南區鹿角立交,全長5.4公里,由隧道、立交和快速路組成。其中,全長3.74公里的主隧道最大開挖斷面達469平方米,刷新了亞洲市政交通隧道開挖斷面紀錄。
這一龐然大物將貫穿銅鑼山脈,成為連接南岸區與巴南區的“地下動脈”,通車后預計分流真武山隧道30%以上的車流,徹底改寫兩區“隔山相望”的交通格局。
項目的另一大亮點在于其“立體交通大腦”——鹿角立交。該立交采用“蝶形+渦輪型”復合設計,通過21條匝道實現全互通功能,創新性地將分流效率提升40%。其螺旋上升式結構不僅節約了30%的土地資源,更通過智能導視系統解決了傳統立交易迷路的痛點。
未來,這一設計將服務于渝湘復線高速和重慶東站的交通疏解,成為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支點。
施工挑戰
地質“盲盒”與工藝極限的雙重博弈
鹿角隧道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堪稱在“地質博物館”中的極限挑戰。
隧道85%的段落穿越IV、V級破碎圍巖,巖體穩定性極差;14處巖溶區與9條斷裂帶縱橫交錯,最長疊合區達220米,稍有不慎便可能觸發涌水或塌方。
更棘手的是,隧道下穿居民區、水塘及煤礦采空區、地下暗河區,頂部距最近建筑僅18米,如同在“豆腐塊”中雕刻巨型通道。施工團隊采用地質雷達與三維激光掃描實時監測,將沉降控制在毫米級,實現了“零投訴”的民生工程承諾。
面對469平方米超大斷面帶來的技術難題,項目創新應用“雙側壁導坑法+智能支護”組合工藝。施工中需動態切換6種開挖工法和15種支護方案,僅斷面轉換節點就達46處,施工難度極大。
為攻克交叉施工難題,項目團隊開發了BIM+GIS數字孿生平臺,對橋梁上跨內環快速路、軌道3號線下穿等136處高風險作業點進行全周期模擬,實現“精密外科手術”式市政工程施工。
數智賦能
人文關懷與技術創新的深度融合
在安全管理上,鹿角隧道項目創新構建 “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員參與、全面覆蓋”的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體系,深度融合智慧化手段與人文關懷,夯實安全防線。
在鹿角隧道工地,每個安全帽都內置智能芯片,工人靠近危險區域時自動觸發聲光報警;隧道壁內埋設的傳感器會實時回傳巖體應力、圍巖變形情況,構建起“數字神經系統”。
項目首創的安全生產網格化體系,將5.4公里戰線劃分為87個智能網格,通過AI算法實現風險預警響應速度提升70%。這種“智慧工地”模式,使日均500名作業人員、50臺重型設備的高強度施工始終處于可控狀態。
人文關懷與技術創新在此深度融合。工地“安全積分超市”讓工人用規范操作累積的積分兌換生活用品,“親情助安”活動邀請家屬錄制安全叮囑視頻,“三會一卡”成為每日班前會的保留節目。項目編制的《班前講話指導手冊》細化到每個工種的操作禁忌,而《四不傷害》動畫短片則以“土味方言”讓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應急演練
隧道施工安全底線的壓力測試
即將到來的綜合應急演練,選擇鹿角隧道最具代表性的“隧道涌水”和“隧道坍塌”兩個科目開展場景作為考題。
演練將模擬掌子面突發大規模涌水和初支坍塌后的全鏈條響應:從智能監測系統自動報警、人員智能手環定位撤離,到多部門聯合實施應急救援。這不僅是對應急預案的檢驗,更是對中國基建“平急結合”能力的一次極限考驗。
鹿角隧道建設相關單位以其“繡花功夫”,詮釋著新時代基建的內涵——在險峻山川與繁華都市之間,中交建設者正用智慧與匠心,編織著城市發展的未來圖景。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李燊 李佳妮 李夢婷
責任編輯:董霞